医学部全体教职员工:
吸烟危害健康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不同的香烟点燃时所释放的化学物质主要是焦油和一氧化碳等化学物质。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吸烟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特别是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13倍,如果每日吸烟在35支以上,则其危险性比不吸烟者高45倍。吸烟者肺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10~13倍。肺癌死亡人数中约85%由吸烟造成。此外,吸烟与唇癌、舌癌、口腔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胰腺癌、肾癌和子宫颈癌的发生都有一定关系。许多研究认为,吸烟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的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及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均明显升高。统计资料表明,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患者中75%有吸烟史。吸烟者较不吸烟者冠心病发病率高3.5倍,冠心病病死率高6倍,心肌梗塞发病率高2~6倍。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慢性气道阻塞的主要诱因之一。实验研究发现,长期吸烟可使支气管粘膜的纤毛受损、变短,影响纤毛的清除功能。吸烟可引起胃酸分泌增加,一般比不吸烟者增加91.5%,并能抑制胰腺分泌碳酸氢钠,致使十二指肠酸负荷增加,诱发溃疡。吸烟对妇女的危害更甚于男性,吸烟妇女可引起月经紊乱、受孕困难、宫外孕、雌激素低下、骨质疏松以及更年期提前。孕妇吸烟易引起自发性流产、胎儿发育迟缓和新生儿低体重;其他如早产、死产、胎盘早期剥离、前置胎盘等均可能与吸烟有关。 被动吸烟者所吸入的有害物质浓度并不比吸烟者为低,研究发现,经常在工作场所被动吸烟的妇女,其冠心病发病率高于工作场所没有或很少被动吸烟者。据国际性的抽样调查证实,吸烟致癌患者中的50%是被动吸烟者。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丈夫吸烟的妻子的肺癌患病率为丈夫不吸烟的1.6~3.4倍。孕妇被动吸烟可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和消费国,目前中国吸烟人数达3.5亿,而遭受被动吸烟危害的人数高达5.4亿,每年约有100万人因吸烟导致的疾病而死亡。中国政府认识到烟草流行的危害,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近期,卫生部等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2011年起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此举必将推进社会团体和组织的控烟进程。
教师是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是社会文明最显著的标志,在全社会具有特殊的示范作用。因此,要革除吸烟、尤其在公共场所吸烟的陋习,创建和谐社会、文明校园。教师尤其是医学院校的教师一定要以身作责、率先垂范,给我们的学生、我们的下一代、我们自己创造一方洁净的空间环境。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务人员的摇篮,理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圣殿、传承文明的摇篮,共同营造一个优美、洁净、文明的无烟校园环境,不仅有益于师生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全民族体质的增强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建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今年7月,中国13所医学院校与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在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资助下,携手共同实现“无烟中国”的目标。我校校长甘筱青教授在“中华医学控烟行动”启动仪式上代表学校签署了合作控烟承诺书。为了更好地兑现这些承诺,提高校园文明程度,努力创造文明校园、绿色校园,我们倡议首先在医学部范围内教职员工应做到:
一、牢固树立“消除烟害,人人有责”的观念。全体师生以身作则,主动控烟,努力戒烟;拒吸第一支烟,远离香烟,努力营造不吸烟的育人环境。
二、自觉拒绝烟草,远离烟草危害。提倡树立吸烟危害自己及他人健康的理念。吸烟的教师要强化保护他人健康的意识,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在同事、朋友和家人面前吸烟特别是不在学生面前吸烟,并通过控烟逐步戒烟。
三、学校教室、图书馆、办公室、会议室、礼堂、实验室、食堂、宿舍、体育馆以及运动场等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全校广大师生积极开展争创“无烟教研室”、“无烟办公室”、“无烟教室”、“无烟寝室”、“无烟家庭”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无烟环境。
四、努力做到不带头吸烟、敬烟、散烟、送烟,友善劝阻他人吸烟、敬烟。
五、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创建无烟校园宣传活动,配合学校控烟行动,主动将吸烟有害健康的卫生知识传播给同事、学生、家属及社会,自觉遵守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主动带头不吸烟,并劝阻他人不吸烟。
各位老师,“禁止吸烟,控制烟害”是世界的潮流,是现代文明的体现。远离香烟、拒绝烟草是我们共同的心声,更应是我们的行动!让我们一起努力,努力为自己和他人营造一个更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创建无烟校园、绿色文明校园贡献出我们的力量!
威尼斯金沙欢乐娱人城医学部控烟办公室
2009年9月1日